一到冬季,气温降低,冷风吹起,大家是不是感觉嘴唇特别干,严重的话还会干裂、起皮,而每当这时,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舔嘴唇,以为能润润湿,结果却越舔越干,甚至连嘴唇周围皮肤都发红发硬。
还有些人则备了一支唇膏,没事就拿出来涂一涂,但效果并不明显,甚至嘴干的症状反而更严重了!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1、两大习惯,让嘴唇越变越干
相比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,嘴唇的 皮肤和粘膜非常薄,只有周边皮肤三分之一的厚度,因此它的 敏感度更高;再加上,嘴唇几乎 没有皮脂腺和汗孔开口,既不能分泌皮脂或水分来滋润自己,也无法形成保护膜,因而天气寒冷、风吹日晒等因素都会使嘴唇干燥、脱屑。
另外,一些错误的行为习惯则会使得嘴唇干燥加剧!
1、舔嘴唇,加速水分流失
舔嘴唇的习惯往往会造成“越舔越干、越干越舔”的恶性循环。
因为一般而言,留在嘴唇上的 唾液会迅速蒸发,带走水分;再加上唾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在嘴唇上遗留,导致上面的一层脂质的 保护膜容易被破坏,进而让嘴唇变得更加干燥,甚至 引发慢性唇炎。
2、用错唇膏,加重干、裂症状
①选错唇膏类型
其实唇膏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,从成分上来看,像含 水杨酸、苯酚等去角质成分的唇膏,虽然能去除嘴唇干皮,但也容易 破坏唇部角质层,导致嘴唇的水分更难留住。
刚涂上时会觉得很舒服,但长时间频繁使用此类唇膏肯定会让嘴唇越来越干。
另外,含有 矿油、矿蜡这些成分的唇膏,长期频繁使用会让嘴唇周围皮肤腺体减少油脂分泌,同时 降低嘴唇自身的保湿能力。
推荐唇膏类型
*含有 透明质酸钠、神经酰胺、角鲨烷等成分的唇膏,在保湿的同时,还有助于修护皮肤屏障。
*含有 蓖麻油、霍霍巴油、凡士林等封闭剂的唇膏,可以有效锁住水分,让嘴唇更加柔嫩。
*含有 尿囊素、维生素E等保湿修护成分的唇膏,可以缓解嘴唇干裂起皮。
还要注意,唇膏最好选择原料简单的,尽量 少色彩、少香味。
②涂法错误
唇膏应该 竖着涂。由嘴唇干燥产生的唇纹是竖着排列的,所以上下反复涂抹唇膏,更容易让唇膏的有效成分充分渗透滋养唇纹,从而缓解干裂的情况。
③涂抹时机没把握好
有些人白天没事就涂、晚上不涂,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错的。
唇膏本身会吸收水分,外界干燥时,就会从皮肤中吸取,越用越干。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一天涂2~3次即可。
晚上睡觉时,是我们皮肤最易流失水分的时候;而且睡觉时,若用嘴巴呼吸,或是房间中开着空调或风扇,则会加剧嘴唇水分的流失。因此晚上 睡前最好擦润唇膏。
除了改变爱舔嘴唇、乱抹唇膏的习惯,想改善嘴干的情况还可以试试以下两个妙招:
缓解嘴干小妙招
①可以多吃一些 山药、百合、莲子、银耳、梨等,有 滋阴生津的效果,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口干的情况。
②先用温热的水沾湿毛巾,热敷唇部3分钟;之后将1粒维生素E混合橄榄油和蜂蜜拌匀,涂抹在嘴唇上,盖好保鲜膜;等十分钟后撕下。
此法能很好地改善起皮、干裂的情况。
嘴唇干不一定是缺水
也可能是四大暗示
嘴唇干的最直接原因是缺水,所以加大水分的摄取量,保证唇部有足够的水分可“征用”,也就能缓解嘴干~
不过, 有些嘴干并不是因为缺水:
1、缺少维生素
最常见的是缺乏 B族维生素。这会导致嘴唇部的毛细血管或皮脂腺功能受损,使皮肤黏膜血液循环变差,嘴唇也就因此而容易干裂、起皮。
此外,缺乏 维生素A、C、E等抗氧化性维生素,也可能导致这一问题。
因而即使是秋冬季节,每日的 蔬菜水果也要 注意足量补充,还有像 花生、芝麻、杏仁等也可以每天吃一小把,以补充维生素B。
2、干燥综合征
这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,它的症状之一就是嘴干、喝水也无法缓解,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 吃饭难以下咽、心烦失眠、疲乏无力等。
而如果不重视此类干燥,一旦出现肺部、肾脏等并发症,治疗会变得非常棘手!所以早期出现上述不适,一定要及时就诊,还可以配合下面这款中药漱口水,可以 减轻夜间口干症状,改善睡眠质量:
清润漱口方
【药材】淡竹叶9克、连翘10克。
【做法】
把淡竹叶、连翘放入200毫升清水中,浸泡30分钟后煎煮,第一遍先煎20分钟,滤出药汁,随后再加200毫升水煎20分钟,把两次煎煮的药汁合并使用。
煎好的汤药放在冰箱里冷藏,可以保存两周左右,感到口干时就可以拿出来加热到常温,含漱30秒即可。
3、甲状腺功能亢进
此类患者的能量代谢比一般人要快,耗氧量会增加,同时产热和散热速度也会增加,因而不仅会嘴巴干,同时还会伴有 怕热、出汗多、甲状腺肿大、眼睛凸出等现象,建议及时做一个甲状腺功能检查。
有甲亢家族史的、长期精神压力大的、有甲状腺结节的都是甲亢的高危人群,更要提高警惕。
4、糖尿病
嘴巴干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之一,但是因为这种症状不具有特异性,通常会被人们所忽略。
血糖升高,导致体内激素的分泌紊乱,无法正常调节体内水盐的代谢,就会引起口渴口干的现象。
另外糖尿病人群还会伴有 吃得多、尿得多、体重下降、身体乏力、皮肤瘙痒、视力模糊等现象。
因而像 年龄过了40、超重或肥胖、血压和血脂异常、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上述不适,最好及时做个血糖检查。